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总有一些难忘的事件。西安小学留学生戴绿领巾事件;包头优秀学生穿红校服事件;南昌市第一中学贫困生被安排在教室外考试。。。在这些违反教育规律的案例中,孩子的人格尊严在哪里? 众所周知,人格最重要的成长期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是儿童接受学校初等教育的时期。从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来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非常重要。雅斯贝尔斯认为,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充实人,服务人,启迪人心,而不是把人变成实施某些知识的工具。。。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
教育和竞技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教育应该是一种分享,而不是被淘汰。淘汰是工业思维模式的产物,淘汰是教育流水线的表达(如左图所示)。当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标准来测试他们是否合格时,毫无疑问,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观点,学生的教育应该“抓住两端,中间”。看似有规律的观点经不起考虑,“抓住两端,中间”是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其本质是只有分数理论,以牺牲大多数中间学生为代价,其结果只能创造少量的赢家,大量的失败者。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评论案例:
“×××同学们,祝贺你们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你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学期,你在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你真的很努力。你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你是我们班的骄傲。请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热情的评论反映了评价者的教育观点:结果是最重要的评价基础。评论中的“精英”不能超过班上的5个,所以其他孩子,只要成绩不能提高,三个好学生就不会错过他?
教育不能容忍“贴标签”。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权给他们定性,更不用说给孩子贴上偏见的标签了。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每个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们应该被视为麻烦的“小麻烦”、“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反复教育的贫困学生”或“需要教育的孩子”。我们应该注意所谓的“学校局外人”(指学习成绩无法跟上班级的学生),不要把他们当作学校的负担。
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生活和生活的尊重,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激活。只有把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放在心里,才能构建人性化、充满活力的课堂。
转变带来活力和希望。我们应该是学生创造力的激活者和灵感者。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让我们的老师做这棵树,这朵云,这个灵魂。。用心去做这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