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微型作文的教学意义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对于作者来说,微型作文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微”和“文本”。“微”是“时间的微”,是“结构的微”,是“内容的微”。简单地说,空间短,结构多样,针对性强;“文本”是中心思想。清代作家姚奈说,诗歌和文学之美,生活必须是好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建立得很好,文章可以有上帝。
 
不难发现,微型作文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有成为新问题的趋势。夏晓涵将微型作文应用于高中教学,以“微”结交朋友,师生“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对作文的恐惧。李志宁将微型作文作为日常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显然,微型作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基础的学生,那么如果微型作文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可行呢?
 
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初步接触三年级作文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如何写作,他们表达的内容空洞已经成为常态。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也掌握了模板,但受到模式的限制,热茱萸是一样的,缺乏个性。作文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作业。微型作文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一、微型作文的教学意义
 
微型作文具有针对性和取向性。由于微型作文的微观,它不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而是一种针对某一方面、某一能力的特殊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定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型作文呢?
 
每个学生在写作学习之前,即使是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写作的学生,在母语环境的影响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写作基础。写作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好”到“好”的过程。写作问题的出现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而是局部或大或小的困难。因此,通过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比重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这个过程类似于数学微积分的概念,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练习困难分成几个部分。当然,这个微分的过程是基于作文教学的非线性。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需要为学生写作中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目前的合作学习。
 
微作文作为一种训练单一写作表达能力的手段,可以丰富大作文的内容和技巧,为大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对学生的作文启蒙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日常训练方法。
 
二、微型作文训练
 
1. 以学习情况为基础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作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更有甚者。作文应该是最不同的课程,但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将“写作教学”转变为“阅读教学”,以学习模型作文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有效吗?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模仿方法对水平较差的学生有明显的影响,但对高水平学生的帮助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范文的有效性还是有差异的。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一个整体,但学习情况不能完成。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简单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事实上,这种直截了当的写作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容易地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缺乏写作能力的哪些部分。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方便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为了便于管理,笔者通过建立学习情况档案的模式,记录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成长情况。这样既方便了对每个学生的状态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纵向比较不同学生的多个结果。
 
2. 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
 
教科书是教学的核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微型作文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回归教科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者在日常课程设计中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沉浸在教科书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跳出教科书。低年级学生,童趣是一个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抛开书籍的限制,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两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教师应找到平衡关系,有效利用微型作文来启发学生的作文练习。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微作文“微”的特点,课文教学后,学生在收到文章后立即抓住灵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作者提出了两种训练方法:一方面从大到小,另一方面从小到大。大到小主要是长文本,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写自己的故事,同时仔细区分缩写和微作文,写自己的品味。以人民教育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白鹅为例,要求学生在心中写鹅;从小到大,是基于古诗词格言,体验其精神,写微作文。例如,“白云深处有人”。谁在深处?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里?等等。抛开这些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来写下他们自己的理解。
 
3. 结合生活,融入情境
 
钟启泉先生在总结新的学习观时,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建构。学习具有社会互动的特点,学习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具有情义特征,学习任务与学习者密切相关。分离情境的教学不能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如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作文教学就是这样。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融入情境的过程。只有真正融入作品,才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最真实的感受。
 
以素描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在描写时,要把握事物的细节,以素描的精神,一笔一画,完整勾画作品。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把握描写的重点,每一个方面都会写得非常具体,这使得微型作文冗长而流口水。然而,要理解这样一个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过程,就像在学习过程中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的过程。当学生理解哪些内容能更好地理解所表达的感受时,他们的写作技巧就会不断成熟。比如“父亲的手”,把手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写清楚,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在脑海中形成更清晰的图像;“春花”不能写出花的名字,但让学生读完后能说出花的名字..这些有趣的方式愿意被学生接受,也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写出自己的经历。这种写作状态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
 
显然,仅仅把“微作文”训练理解为一天一次无限的小笔练习是不够的。如果教师根据学习情况适度引导学生,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主题或范围进行培训,效果会更好。这种灵活、内容丰富、充满时代气息的写作方式,可以拓展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