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县小学教育概况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襄陵县小学教育概况
(1)设立民初小学
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年,襄陵县国民小学不断在各村建立。全县共有国民小学107所,民国后建立村民小学77所。国民小学的设立由村公共设施改造而成。高级小学的设立主要集中在阎锡山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校资金由县分配,除高等小学、女子高等学校和模范小学(后改为实验小学)外,其余城乡学校依靠学田收入、公款生息和村民分配。私立学校由创始人自筹资金设立。例如,1915年,南高村刘在村里设立了两所私立小学。
(2)小学教育的师生
襄陵小学的教育教师大多水平较高。例如,襄陵县第二高等小学教师“郑成斋毕业于省师范学院”,“张伟汉毕业于山西大学,担任襄陵县第二高中语文教师。”襄陵第三高小学“师伟铎担任校长,襄陵中和庄人,毕业于山西农业学校。”“被省第六中学录取的刘志佳先生在第二、第三高中任教。”
私立学校的教师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师各自担任不同的学科。“南高小学校长总是由吕成林先生毕业于山西大学;英语、数学物理教师,中后期大专毕业(早期未知);国文、经学教师先后担任内清代举人王尔籁。”
(三)小学教学基础和环境
1、初高级小学基础设施
根据实际情况,小学大多由祠堂和寺庙重建,少数由义学或私立学校重建。“襄陵县107所国立小学中,新建9所,义学和私立学校重建3所,其余95所占据寺庙。”襄陵县女子高中两级小学,“县知事李世■创建,占用常平仓旧址。因此,人们说,中华民国大改良,佛寺道观建学校。虽然条件很差,但比封建时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2、私立小学的教学基础
刘家资大,南高教学条件好。学校的主要建筑,一些西式两层建筑,都是高小两班的教室...南面是“爱山亭”的石柱伞顶,亭子里竖着大石碑,碑文是欧阳修写的《书锦堂记》。此外,学校还有广阔的几平方亩操场、校园和花园;校长院1;餐厅和常规茶炉各一...学生的生活是免费提供书费和伙食,斋室灯油、取暖柴炭等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襄陵北街乔崇如自筹资金,配备桌椅等用具。他利用晋桥东文昌祠创办了一所私立崇如小学,并报县政府备案。教师的工资、膳食和学校的所有费用都由自己支付。
(四)小学教育制度和课程
清光绪29年(1903年)颁布《桂毛学制》,取消科举,改为学校。高小学制度为4年,初小学制度为5年。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仁子学制”,改为学校,高等小学制度为2年,初等小学制度为4年。1922年实行“仁徐学制”,高等小学改为高等小学,学制为2年;初等小学为初级小学,学制为4年;中学改为高、初级两级,学制为3年。这一学制一直持续到1967年。
学校教学内容向现代教学转变,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课程内容丰富。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学校教授“百姓”、孟子等等。后来提倡白话文和注音字母。之后,初中设置了语文和算术;高中和小学增加了历史和地理。可见,襄陵县的教学内容虽然仍有封建教学的影子,但教育内容总体上更注重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