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学中品德素养优化对策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音乐属于“六艺术”之一。随着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进一步强调了人文素质综合教学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小学音乐艺术教学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优化教学对策。
一、音乐艺术教学中品德素养优化对策
“以艺育德,以德促艺。“在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品德素养的渗透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品德素养教育。首先,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理解音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内容讲述音乐家的故事。例如,在欣赏肖邦音乐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知道肖邦14岁时迷恋了波兰民歌。他经常去农村收集民歌,在农田里工作,听农民唱歌,然后记录下来。正因为如此用心,肖邦的音乐才对家乡有着浓厚的眷恋。另一个例子是:音乐家聂耳和《卖报歌》和《国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聂耳生活的不良情况,以及创作歌曲的背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努力、积极学习的人。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比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在充分感受音乐优雅温馨意境的同时,领略中国民族乐器神奇独特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邀请业余学习古筝的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此外,音乐教学渗透的德育内容离不开爱国情怀的培养。比如在欣赏歌曲《保卫黄河》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诵歌词,体验英雄孩子昂扬奋斗到抗日战场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学会唱歌,体验艺术的魅力。总之,学生在教育中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掌握技能,受到音乐艺术的影响,从而建立和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音乐艺术教学中审美情趣优化对策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在渗透审美情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品味艺术之美。例如,在欣赏人民教育版小学五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大河舞”的教学活动时,通过播放“大河舞”VCD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踢踏舞的温暖节奏和宏大场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所欣赏的曲目的内容要素和结构,提前反复听、分析和记录,捕捉音乐中具有特色的段落,作为深入欣赏的重点。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演唱中体验美。例如,在教《欢乐谷》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熟悉和喜爱的动画音乐,如小铃、沙球、三角铁等。当然,学习使用打击乐器伴奏,不能每节课都使用相同的乐器,但可以让学生设计伴奏,同时唱歌,使学生充满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建立我能做的自信。引导他们准确区分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差异,可以磨练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细致意志,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音乐老师要在歌舞中展现美。比如教《我是草原牧民》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蒙古舞来教,教他们“轻骑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跳舞。学生可以在舞蹈世界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自然会喜欢音乐课程,体验音乐的美。
三、音乐艺术教学中科学素养的优化对策
所谓的人文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还包括个人科学素质。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素养,就要从多方面整合学科知识。首先,教师要用音乐融合历史教学。例如,从历史的角度看《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了解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伟大成就,学生将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历史素养将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与手工课程相结合。例如,在欣赏音乐《泥娃娃》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歌曲表演后,真正用橡皮泥捏泥娃娃,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小学音乐教学也可以与影视艺术相结合。比如,在欣赏歌曲《多来米》时,为了让学生分享和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我安排学生在教学中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电影中感人的情节结合优美的音乐,学生自然会对艺术感兴趣。音乐与艺术也可以完美结合。老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画“音乐”活动,喜庆的“欢庆锣鼓”“金蛇狂舞”,悲伤的“二泉映月”、细腻流畅的《茉莉花》、雄伟有力的《西班牙斗牛曲》等都可以用彩笔表现出来。此外,音乐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幻灯片、电视、广播、录音、视频、计算机等现代视听工具进行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应广泛使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有效手段,应从德育、审美、科学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