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有创造力的国家才能继续发展,而有创造力的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点。自1956年提出的“科学教育振兴国家”战略以来,虽然我们把科学教育放在第一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人才仍然太少。小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场所。如果能在小学阶段成功挖掘学生的潜力,对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探索某一事物的过程中,现有的价值,获得与他人不同的感知的思维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基本思维慢慢发展而来的,对人们的思维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总结,更是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有效锻炼人的灵活性和原创性。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每个人天生的,当后天得到刺激和训练时,它会表现出与普通人不同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受到不同外部因素的影响。小学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机。在中学、大学甚至以后,这种能力会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小学科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
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现实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认为优秀学生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完全否定自己的能力,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果科学课的学习仅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很少,那么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就很小。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此外,大多数教师都是语言、数学和外国教师的科学教学。他们认为,科学课程的发展将阻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对科学课程教学有片面理解的现象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