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小学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情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从原来的学习到我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艺术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让学生参与艺术教学呢?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详细讨论上述问题。
1、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过去,美术课基本上是由老师来掌握的,老师从头到尾都在讲课,很少与学生互动,也很少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基于这种情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比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这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最基本的表现。当然,同时,我们也给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主体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生长植物的过程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你喜欢哪种植物?你能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吗?你能用美丽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植物吗?除了我们的欣赏,植物还有其他的功劳吗?除了精美的艺术,我们还能想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回答。在欣赏大师作品中的植物时,我继续问学生们:艺术大师用什么方法来展示他画的植物?你得到了什么灵感?这样,在讲座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初步培养学生的主要参与意识。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全面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全面体现,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全班同学参与教学活动,即实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亭子”课时,课前,我将学生分组(4人一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和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如各种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点、中国亭子等,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在课堂上,我们分享和交流整理的信息,在与中国亭子交流时,我们可以与学生讨论这些亭子的特点和作用。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艺术新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为班上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体现。
三、积极开展艺术课外实践活动,体现艺术课程的实践特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即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因此,这要求我们积极开展一些艺术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反映艺术课程的实践特点,让学生体验课程的魅力和价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房间的角落”这门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房间的功能变化,了解房间物体放置的重要性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放学回家后,设计房间,然后通过大胆想象添加替换,画房子的角落。这项有趣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房间角落的描述,提高学生欣赏、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
总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