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教学生活化能力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的生活教学。传统的德育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更注重语言、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有些学校偶尔会进行一些德育活动,但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形式,所以效果不太明显。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生活教学”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年轻学生接受,而对德育的抽象认知也更容易接受。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本文描述了学校德育。德育的培养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用的人。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没有道德的有才华的人比有道德的文盲更可怕,这也是对当前教育忽视德育的反思,可见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对于认知较浅的小学生来说,德育只是通过耳提面命。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有趣的教材,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生活教学是指引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和材料,组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其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体验真理。例如,当老师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时,学生会觉得与自己无关,但当他们带领学生去孤儿院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学生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会理解自己的价值。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教学的最佳材料。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真理的意义和提高自我素质的价值。
一、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教学生活化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后得到广泛倡导。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了。作为接受者,学生没有释放自己和真实性。也许小学生对老师说的话没有判断能力,不能真正把老师教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后,德育要求教师不仅要采用原有的教学理念,提高生活教学能力,将生活材料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性格素质和道德思想。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的自我素质和性格形象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像家长一样,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专业能力是展示教师魅力的一种形式。只有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学生才能更加钦佩和感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
事实上,教师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道德知识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小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生活教学”提倡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小游戏、实践活动、模仿表演、娱乐、让学习更有趣、更丰富多彩。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程时,你可以先解释雷锋同志愿意帮助别人的事迹,让学生讲述他们曾经愿意帮助别人的事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明白生活应该是一个经常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另一个例子是,在学习“鼓励年轻人”课程时,学生可以扮演这个角色。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后,老师会解释真相,这比老师直接解释更容易理解真相。在学习“柳树醒来”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春游,感受柳树的优雅和春天的美景。在学习“周围的垃圾”时,教师可以放映一些受污染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见,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不需要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责任越来越重,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让学生培养高贵的品质,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做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