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期刊论文发表网

主页 > 论文资讯 > 教育论文 > > 详情

More论文欣赏

 教育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借助音乐,它可以唤醒人们对周围世界和他们自己崇高、宏伟、美丽的东西的概念。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销售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概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个性。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和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理念,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从美丽的音乐中获得美丽的体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精设教学内容,激发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对现有外观进行处理和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艺术的特点是用声音传达美丽的艺术情境。因此,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审美想象力,才能感受和丰富音乐作品的美;同时,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展现音乐之美。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学生们可以闭上眼睛,保持安静。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们说:“在一个美丽的夜晚,瑶族长鼓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引导人们进入瑶族山寨和平安静的意境。人们穿着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丽的境界中自由飞翔,充分尊重学生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尽量展示对各种风格优秀音乐作品的快乐、开放和自由吸收。通过熟练的教学,可以说明音乐无论风格如何都有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从各种风格的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积极创造一个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局要优雅艺术,座椅的布局和乐器的布局要有新意、诱人的遐想,有利于小组交流和活动。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方法(幻灯片、视频、多媒体等)也要遵循创造审美氛围和情境的原则。
 
例如,在三年级第二册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在《保卫黄河》中,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演唱、录像,让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到雄伟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斗的英雄形象美,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然后热爱美,追求美。突出音乐美,通过音乐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美丽的事物或环境,有必要创造一个美丽的东西或环境。―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学生对这种审美的渴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授革命歌曲时,教室周围可以挂一些五角星、红旗和一些革命战争的图片,当教授赞美自然的歌曲时,你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些花盆、盆景和假树,为教室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就这样―在一个充满新鲜感和温暖的情况下,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产生新奇心,集中注意力。
 
2、探索作品情感,增强审美理解
 
音乐作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灵魂。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感、美感,注重教育教学的潜在效果。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审美对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教育者通过个人情感体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共鸣,培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艺术理念,可以通过表演、主题和发展旋律哼唱,或创作伴奏作品,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形式美、内容美,然后在知识的应用、扩展和扩展过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美的踪迹无处不在。然而,如果他不善于发现,他就会辜负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他的生命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好方法,但音乐是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承担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责任,通过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描述,然后让学生想象用语言复述,使用大屏幕播放特定场景,通过讲故事激励学生进入音乐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兴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欣赏《念故乡》这首歌的时候,我用语言描述了这首歌的背景,原名《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反映了捷克人对美国“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发,吸收营养,创作自己的旋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德沃夏克身处异乡,一直怀念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乡。老师让学生用我的语言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切怀念。德沃夏克身处异乡,一直怀念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乡。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美丽图片。讲述歌曲背景,观看音乐画面,让美丽的情境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3、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欣赏和创作音乐作品时产生的理解和愉快的心理体验。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感受和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官能、情感和理性。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愉悦,相对肤浅。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必须进入情感和理性欣赏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因为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所以在欣赏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展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联想,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熏陶学生的美,寓美于心灵,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如何理解取决于每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歌曲或学习歌曲后,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概念即兴创作一些充满生活氛围的表演,以节奏、表演、集体舞蹈等形式表达歌曲。欣赏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成果,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上一篇:善于倾听的习惯     下一篇:快乐教学,培养兴趣发表流程

 

相关期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