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重建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理想的重建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为了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为未来的中国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逐步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恢复大学的自主性,使大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还要有两个重要方面。
更新教育模式,实施通才教育。实施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的传统。现代大学的人才教育不是重申贵族教育和绅士教育的理想,而是培养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同于特殊学院或社区学院教授特殊技能和职业培训的目标。西方古典博雅教育、现代社会自由教育转义、现代人才教育精神,被认为是自由学习、自由学习的教育。即使人博学多才,保持独立的心态,自由地思考和探索,也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安身立命,长期有效地工作。针对科学人文文文化的分裂和日益专业化的学科壁垒,通才教育并不否认科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而是旨在为学生提供“统一知识”。与专业教育相比,它指的是更基础、更普遍的知识,从而是更重要的知识。它不仅关心如何做事(to do ),同时,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to be ),为了克服特殊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困和人格的薄弱和分裂,培养“统一人格”. 在实际操作中,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想(liberal education )主要是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过一套精心组织、基于文理基础知识的通识艺术课程或通识课程实现;专业培训任务放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或就业后)。
如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一直在努力拓宽专业水平,加强基础,注重全面灵活的教育体系,但没有确定最终的目标模式。
这种目标模式是人才教育。今天我们不应该犹豫。在几年前的讨论中,反对人才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导致人类流动性增加,加速职业转型,因此需要各种技能;计划体系下的专业人才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今天的需求已经出现了,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适应性和创造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另一个反对的原因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都没有职业培训的能力,所以培训人才的任务不能放在大学生身上,只能在本科四年内完成。我的回答是:如果不改变这项任务,企业就永远不会自动获得职业培训的能力。真正的困难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已经习惯并实施了40多年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即人才教育的模式。
另一方面,恢复大学精神改革,参照经济界的说法,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作为学术机械和教育机构,其管理行为与企业和行政机关完全不同,以效率为主要目标;大学是学者自我管理和自由的基本价值,因为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洪堡自19世纪成立柏林大学以来,建立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已成为世纪大学的基本价值和标准。美国高等教育“三A”“原则”是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 )、学术中立(Academil Neutrality )。学术自由是一个流动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规范和限制,但它保持学者自由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非学术力量的干预,以保持学术丰富性(高水平和多样性)的基本精神,清晰和一致。它在实践中有两个基本方面,即界定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由大学学术专家组成的组织,实施学术自治。后者是中世纪大学形成的传统。
就像一个不以盈利为目标,经理(厂长)没有管理权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一样,一个没有奠定学术自由价值,教授没有学术权力的大学,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更不用说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了。这是目前一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最大的区别,而不是教育经费、仪器设备等“硬件”的差距。有必要关注大学“软件”和教学“软件”的更新,这更限制和解释了大学的现代性- 在教育现代化的规模上,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可能更接近现代大学的概念。
简而言之,大学的制度创新就是把学校从行政管理改为学术管理,建立“教授治校”、“教授学习”管理模式,建立以学术领导为中心的教学科研机构。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评价机构。应该说,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大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和定型。我们需要的是以更开放的态度学习和吸收,加快与“国际惯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