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因素
作者:发表网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造成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因素
(1)年龄差异
根据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差异与审美品味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关。首先,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审美品味。审美音乐研究表明,7-9岁儿童判断作品的唯一标准是看作品是否与事物相似,纯洁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9-13岁的青少年开始进入审美的萌芽阶段,他们不再受现实主义标准的束缚,不再满足于活泼、快乐、描述小动物和其他音乐作品。其次,不同年龄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审美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明显高于小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和音乐情境结构的反应要敏锐、快速得多。
(2)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审美方式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兴趣的差异上。在武伦汀的音程实验中,发现男生在音程判断上大多是客观的、性格的,而女生则是主观的、非音乐的联想。当然,这与男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强、女生形象思维丰富、联想能力强有关。总之,男生在音乐审美上有丰富的想象力,视觉联想能力强,对音乐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好。女性对形式的把握更快,对情感结构的体验丰富细腻,更喜欢柔和、精致、平衡的作品。
(3)审美差异
首先,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音乐感知是音乐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分为感知和感知。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也存在差异,因为它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兴趣爱好密切相关,依赖于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受到各种心理特征的限制。
第二,音乐想象力的差异。音乐审美离不开想象,学生欣赏音乐的审美过程其实是一个有意想象力的过程,心理学将有意想象力分为再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想象力,由于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培养的差异。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性想象力是不同的。只有赋予音乐想象力的观众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者。
二、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引起的教学思维
(1)把握学生对音乐感知的深度
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应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音乐。在曲目选择上,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音乐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能“理解”的音乐进行欣赏。
(2)调整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音乐审美离不开想象。音乐想象是一种由音频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的心理活动,形成新的形象。教师要把握好给学生音乐形象的“空间”,这不仅体现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时间上,也体现在给学生想象的范围上。比如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音乐中有很多规定性和具体性,想象范围小。音乐的定性和概括越简单,想象范围就越大。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想象力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